星课  > 博客  > 教育观点  > 2019预测高考难吗 试题难度会上升吗?

2019预测高考难吗 试题难度会上升吗?

2018-12-22 11:02:34

1.预测2019年高考难度

五四运动100周年+建国70周年+互联网诞生50周年+中美建交40周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3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端午节

大量时政热点,时间节点全部集中在明年,为出卷老师提供广阔的素材,这也意味着考生们需要复习的范围扩大,材料增多。

2.2019年高考分数预测

“统计总结过去,概率预测未来。”

请问上面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对偶B互文C AB都对 D 以上都不对

答案是C

先说D。我之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有朋友说是“夸张”的。他的观点是:不就是几个数字和计算么,哪能有总结过去和预测未来的作用?我想这种观点其实基本还是来自于一直以来的“数学无用论”,觉得(至少在大学以前的)数学没啥用,尤其是和具体生产生活实践毫无关系,其典型说法是“数学学好了能用来买菜么?”但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无非是不太愿意学数学的一种调侃而已。

如果数学真学好了,你就会清楚地知道应该如何用数学去买菜,去得到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行动方案。比如我们总说的似乎和数学无关的“货比三家不上当”,就是典型的基于概率统计思想和方法的行动方案。一般意义上,样本容量越大,就越接近真相(数学上叫回归均值),我们行动的风险就越低。但与此同时,去搜集和研究大量的样本又使得我们成本太大,于是我们需要抽取有代表性的少量样本来进行研究,从而得到相对靠谱的结论从而指导我们的实践。而这其实就是我们在初高中时期学的概率统计的最重要和基本的原理和思想。

By the way,这里的“货比三家不上当”的“三”,在中文里本来就是“多”的意思。就像我们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其实是我见过了很多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老师,就像我们说“吾日三省吾身“的意思其实不是早中晚各发一条朋友圈反省一下自己,而是每天应该多次(遇到了事情后)反省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指导下一次行动。

再说正确答案C。A的对偶很好理解,从字数、词性、意思上都可以得知,而B的互文则对古汉语的要求稍微高一点点。互文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意思是上下两句不仅在说各自的意思,也同时表达了对方的含义。比如我们熟悉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说的意思不只是秦的明月和汉的关,而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再比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不是将军死了,壮士归来,而是将军和壮士们有的死了,有的回来了。所以“统计总结过去,概率预测未来”的意思其实应该是概率和统计能够帮助我们总结过去和预测未来。

以上是全网语文最好的数学老师给大家做的文化科普,接下来请看全网数学最好的语文老师给大家来做数据分析。

作为一个资深高考研究人员,我们会经常对于各种历史经验(包括全国各地的考试分数、考点分布、考察重点)做数据化的分析,希望从中给大家一些方向性的指引和策略性的规划。以下图片是北京市高考数学2009到2018的平均分数据的折线图。你能看出什么规律和趋势呢?

在高考刚结束那会儿我去网易做解读的时候说了十六个字“注重基础,接轨全国;稳中有降,文理合流”。其中前八个字说的是命题特点,后八个字说的就是所有人都能明白的直观反映在分数上的趋势。

所谓“稳中有降”,说的是难度,最后表现为平均分的呈稳步上升的大趋势(偶尔有波动,比如2018年理科平均分的大回调,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理科解答题最后一题的突然变招使很多同学不适应,二是这种波动也是技术性回归均值的必然要求),为什么会有这种趋势呢?为了迎接新的高考和教育改革的需要要让更多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甚至爱上数学。

所谓“文理合流”,这就不只是分数上的接近,而是从教学到命题的各个层面上一直都在不断融合统一了。因为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从2020年高考起将不再有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的区分(江浙沪地区早已实现),因此必须要向这个方向稳步过渡。考试也许可以分文理(历史遗留产物),但数学本质不应该有区别。就像我们对于不同地区的高考数学教学也一视同仁一样,考试也许可以分地域,但数学不应该有疆界。而所有这一切,我们无非是从分数、数据这一表面现象出发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将数据进行数学分析,建立一个回归分析模型,就能算出某类数据(比如近十年北京地区高考数学理科平均分数)的回归方程(高中知识,不会请跳过,想学请看书),然后估算出某年分数的预测值。但我们并不只是预测一个数字,而是根据这个预测值和实际具体值的差距分析产生原因,调整计算模型,从而使我们的分析工具更加有效,对于未来的预测更加精准。

第二,将数据分析与相关的历史、政策、时事和人的原因相结合,建立动态的多元分析框架,研究相应变量的变化对于最终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考改革推进的节奏,与高考或与命题相关的人的言行及变化等等),然后给出相应的高考学习和教学的指导意见和对策。不止数学,其实每个科目都是如此;一直以来老师、学生和家长总是愿意关注“押题”这些偏技术层面的问题,其实我们研究的深度不止于此,我们还在思考战术层面和战略层面的事情。

而所有这一切,不过是数学和理科的思维方式和分析工具的基本使用。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问题,你还会认为“统计总结过去、概率预测未来”只是一个文学的表达而已吗,还会认为数学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吗,还会认为高中数学教学和学习的目标和重点只是指向题型方法和分数吗?

来自于2018年新课标Ⅱ卷理科第18题,概率统计,给出了一个投资额与年份关系的折线图。数学部分不展开说(和前几年相比难度大降),单说其中对于我们看数据的思维方式甚至是常识的考察就很有意思。

题中给出了两个模型的回归方程,一个是根据2000到2016这17年的数据计算出来的,另一个是根据2010到2016这7年的数据计算出来的,问哪个模型预测未来更加准确?

即使不太会数学的你也能做对,或者至少能听懂我下面的讲解。

观察整个折线图,我们明显看到在2010时图形有一个大的变化,从这一年起投资额的增长不仅数字上大了很多,而且增长速度也有显著的提升。因此要对于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未来的发展做出预测,就不能再让2010年以前不符合这个新趋势的数据参与计算(那会冲淡和偏离规律),而只能用2010年以后的数据来做模型分析和预测。

说到这里忍不住要吐槽一下某些“伪分析”“伪规律”的做法。我问你,现在有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分析某一年某一个地方的高考卷子,然后得出考试规律和方法;另一个方案是让你去做去分析从1978年恢复高考一直到现在为止的所有的高考卷子,然后高考就一定能考好;你信哪一个?答案是,都不能信!第一个就不解释了,这种方案不是无知无畏就是别有用心,第二个其实是用看似科学的方式在做低效的努力:课程和高考改革多少次了,你还在看1978年的卷子,这不就是上面那道题目的模型一么?对于现在要参加高考的同学来说,最早只需要看到2010,再减少一些数据量的话2014年就基本够用了,这是反映最主要的新规律的高考数据。放弃题海战术,从数据分析开始。

这就不只是数学了啊各位,这就是数学里的概率统计教我们的分析方法和决策方案啊。从高考数学考试的角度来说,概率统计的落脚点最后一定是形成判断和决策;从提升全民数学和科学素养的角度来说,从高考命题人开始,到所有老师和学生,我们所有数学行业从业者一直在路上,且行且珍惜。

标签: 19年高考 难易程度
相关文章

注册

注册代表您已经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